和王寧安吵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他這個人才思敏捷,考慮周全,又善於推陳出新,深得「以正和以奇勝」的三味,滿朝相公,沒人能在王寧安的手裡討得便宜。
可唯獨王安石除外,道理很簡單,他是個真正為了大宋著想,又肯辦事的,王安石提出的看法,十分有見地,把一幫宰相都比下去了。
推行青苗法,一是減輕百姓負擔,二也是充實國庫。
在殿試之上,趙禎就講過了,這幾年來,國庫的收入沒有明顯增加,但是開銷卻成倍膨脹,借貸多達幾千萬貫!
王安石給趙禎算了一筆賬。
每年國庫歲入一億貫出頭,雖然還在快速增加,但是各種債務,超過5000萬貫,按照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算,一年就要拿出一千萬貫償還利息。
而且歲入有一半是實物,無法用來抵償利息。
也就是說,每年可動的錢裡面,有兩成要作為利息支出。這個比例僅次於軍費,還在官吏開支之上!
銀行是個好東西,可以解燃眉之急,但是長此下去,朝廷的收入全都落到銀行的口袋來,朝廷又該如何自處?
難道大宋的三司,要替銀行徵稅嗎?
終於,有人的辯才能壓得住王寧安。一旁的文彥博暗暗欣喜,還真沒看出來,王安石居然是個人才,以「王」對「王」,實在是太妙了!
文彥博這個老貨眼珠亂轉,笑呵呵道:「王相公,你主持皇家銀行,經驗豐富,讓銀行發放青苗錢,這是人之常情,可是你也不能太小覷了朝廷官吏,老夫相信只要監督得當,各級衙門一定會小心做事,把青苗錢發好的,你只管放心就是。」
一聽文彥博的話,王寧安就皺眉頭,他無非是說自己只想著皇家銀行撈好處,瞧不起滿朝官吏。
這個老不要臉的,真是什麼時候都不忘挑撥離間,實在是可惡!
「陛下!青苗錢要發,這是臣和王學士的共識,只是青苗錢該怎麼發,會遇到什麼困難臣說不好,既然如此,那不如就效法幽州的時候,讓我們各自去實驗,以觀察成效,找出問題,總結經驗,而後,再推廣到全國,倘若行不通,也可以及時作廢,不至於誤國誤民。」
趙禎一聽,頗為讚許。
當初王寧安和富弼在幽州就較量過,結果是幽州大治,民心歸附,建立起穩固的長城防線,將契丹騎兵阻擋在長城之外。
「王卿所言極是,只是準備在哪裡施行」
「啟奏陛下,青苗法王學士早在地方做過,證明是可行的,但一縣一軍,一州一府,畢竟格局太小,並不合適,就以一路為實驗區,臣願自領秦鳳路,王學士可以領永興軍路……臣之所以選擇這兩路,主要是剛剛遭遇水災,百姓還沒有緩過來,百廢待舉,此時最容易發生兼併土地,賤價購田的行為,朝廷提供青苗錢,可以解兩路百姓之苦。」
王寧安提出的方案,其實很厚道的,永興軍路遠比秦鳳路要富裕,底子厚,官員執行能力更強。
秦鳳路不但要正面應付西夏的挑戰,還有側翼的青唐,很不安全。王寧安主動承擔難啃的骨頭,王安石也不是沒有觸動,他意味深長看了一眼,沒有多說。
趙禎笑道:「既然如此,就按照王卿的意思辦,春耕馬上就要開始了,你們分頭落實吧!」
……
御前會議結束之後,王安石就被提拔為龍圖閣直學士,出任永興軍路轉運使,一躍成為封疆大吏。
從進京擔任三司判官,到翰林學士,龍圖閣直學士,王安石升官的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,蹭蹭往上躥。
如果說最高興的人,還要數他的兒子王雱!
王雱是個神童,當年還去過六藝讀書,在六藝的時候,王雱很不顯眼,也沒什麼存在感。
主要是兩個原因,第一王雱年紀太小,當時才七歲出頭,是個奶娃娃,能幹得了什麼,其次,王雱一直把父親視為偶像,並不像其他人那麼讚許王寧安。
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,或許從落生那天就是如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