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那崔副尉報上家世姓名,眾人都是吃了一驚。
原來,這位崔副尉,大名崔書全,倒也罷了,可他老爹崔光遠的大名,在長安城裡,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,而親仁巷博陵府,更是名滿天下。
崔光遠的官職是京兆少尹,相當於二十一世紀首都常任副市長!
原本,京兆少尹這個官職的品級是正四品,不,大也不大。若是擺在地方,那絕對是大員,不過,在王公貴族雲集的長安城裡,也只能算是個中級官僚。
不過,崔光遠的名聲,遠遠超過他的官職品級!尤其是親仁坊博陵府,誰要是敢沒聽過,那他就算是白活了!
這要從博陵崔氏起。
自漢代到魏晉南北朝,中國就是個士族門閥主宰的國度!歷代朝廷的取士標準,冠冕堂皇的法是「注重才學」,而實際操作起來,卻以門閥第一,看重的是出身門第。這種做法,在魏晉南北朝到達了峰,朝廷官位,幾乎全部被名門望族壟斷世襲。
在這種體制下,天下形成了四大望族的法,有的法是崔、謝、王、鄭,有的法是崔、盧、王、蕭,還有其他一些法。那不管是哪一種法,裡面都少不了博陵崔氏!
貞觀年間,唐太宗命高士廉編《士族志》,高士廉是個實誠人,按照當時世人眼中的門閥高低,將博陵崔氏列為天下第一。這讓唐太宗大為惱怒,雖然,高士廉不得不按照唐太宗的意願,將博陵崔氏降為第三等,而將李氏皇族列為第一等,但博陵崔氏在天下士人心目中的地位,由此可見一斑!
事實上,博陵崔氏名望,並沒有因為被朝廷頒布的《氏族志》列為第三等而降低。在士人心目中,博陵崔氏仍然是天下第一望族,最終,就連朝廷也不得不妥協,有唐一代,博陵崔氏位居宰相者,多達十二人之多!
而崔光遠就是博陵崔氏出身。
當然,博陵崔氏子弟多如牛毛,才華橫溢譽滿天下者更是數不勝數。崔光遠僅僅頭上戴著博陵崔氏的光環,還不足以名揚天下。
博陵崔氏名揚天下,固然是因為其祖上掙下的榮光,但一個根本原因是,崔氏家學源遠流長,經學詩賦自成一家,族內講授,世代相傳。
所以,崔氏子弟多是博學之士,就像同為博陵崔氏子弟的崔園,就是憑著厚實的家學,一舉登第,逐漸升遷,最後當上京兆尹,也就是長安的市長,成為當今崔氏一族最為出類拔萃的人物。
不過,崔園的官位雖然比崔光遠高,名聲卻遠遠不如崔光遠響亮。
崔光遠的名聲,也是因為家學深厚!
不過,崔光遠這一枝所繼承的家學,不是經學詩賦,而是摴博之術!
摴博,又稱摴蒲,其實就是一種擲骰子的賭博之術。摴博術在漢代出現,到了兩晉時代尤為盛行。名門望族子弟多喜愛摴博,飲酒、狎妓是兩晉望族子弟的三大雅好,望族子弟紛紛效仿,不以為恥,反倒是飄逸灑脫的代名詞。
不過,到了隋唐,世風轉變,晉代浮誇之風漸漸消減,名人高士講究的是詩書歌賦、潔身自好,以文章比高下。那摴博之術,漸漸被世人所不齒,名門望族也是嚴禁子弟摴博,漸漸地,摴博術便從高門大院,走上了市井街頭,成了市井無賴的俗好。
摴博之術,原本也是博陵崔氏的家學之一,魏晉南北朝,族內摴博好手層出不窮,前赴後繼,不斷發揚光大,將摴博術發展到了峰。
到了唐代,摴博被認為是下九流的貨色,崔氏子弟棄之如敝履,崔氏摴博術也是漸漸式微。
唯獨崔光遠這一脈子弟,卻把摴博之術繼承下來,而且進一步發揚光大。
崔光遠的爺爺崔敬嗣,就是個宗師級的摴博大家,嗜博如命,骰子從不離身。走到大街上,只要看見街坊勾欄中有人聚賭,也不管那些賭徒都是些什麼下九流的角色,立馬鑽將進去,稱兄道弟,吆五喝六。
更為奇異的是,後來,崔敬嗣做上了房州刺史,坐著八抬大橋走在房州大街上,遠遠聽見酒肆茶坊中有吆喝之聲,也不顧身份,跳下轎子便衝過去下注,房州百姓經常看見,他們的太守穿著紫色官服,腰懸魚袋,與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