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術於國家無功,於百姓無善,而猖狂於時,妄自尊立,這行為簡直就是自絕於天下。
然而讓人感慨的是,就算袁術鬧得天怒人怨、眾叛親離、舉世皆敵,仍然堅持了數載才滅亡,不得不說是一個異數。
兩人天各一方,恐怕直到袁術死去,也不會產生任何交集,與之相比,劉景更關注眼下。
數千囚徒在六月汛期來臨之前,順利完成了耒水堤段的修繕加固任務。
雖然他們不是靠自覺,而是在吏卒皮鞭的監督下完成的,不過劉景可不管這些,他對此十分滿意,特別法外開恩,令他們修養十數日,恢復精力,直到進入七月,才再度派他們前往臨蒸鄉邑,修繕城池,興建官舍,為秋收後縣治的遷移做準備。
臨蒸鄉邑東倚湘江而立,北為蒸水所夾,南、西、北三面環山,其城甚狹。
劉景的想法是將此地打造成對抗劉表大軍的軍事堡壘,因此他無意大幅擴大城址,而是準備走「小而精」路線,從加強城防的角度出發,有限度擴增。
…………
七月七日,七夕節。
七夕之風俗,來源於牽牛、織女。牽牛,即牛郎,和織女皆為星名。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有云:「跂彼織女,終日七襄。雖則七襄,不成報章。睆彼牽牛,不以服箱。」
牽牛、織女很早就被人們拿來配對,但以二者為主角的愛情故事,則是成型於漢代,五言詩《迢迢牽牛星》講述了「盈盈一水間」,阻隔了牽牛、織女相會,令他們「泣涕零如雨」、「脈脈不得語」,這種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,引發了世人的廣泛同情。
及至近時,便出現了牽牛、織女,七夕相會的故事,故泰山太守應劭的《風俗通》載曰:「織女七夕渡河,使鵲成橋。」
七夕當日,適逢劉景休沐,天氣也難得晴好,便在耒水之上的座艦舉辦筵席,列饗置酒,以奉牽牛、織女。
再坐者,劉亮、劉祝、於征、嚴肅、王彊、單日磾、褚方、郭商等,無一不是劉景親近之人。
劉景頭戴梁冠,身著禪衣,坐於傘蓋之下,目光奕奕地望著下首的單日磾,舉杯朗聲道:
「《禮記》有云:『父之仇,弗與共戴天;兄弟之仇,不反兵。』翁叔,這杯酒我敬你,祝你此行一切順利,盡誅寇讎,以報滅家之仇、覆寨之恨。」
今日除了借七夕的機會,與親信聚會歡飲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,為單日磾送行。
經過五個多月的不懈努力,單日磾如今已經成功招攬到八百荊蠻,唯餘三百多死硬分子,無論怎樣權卻,都不肯投降。
不過單日磾對此也有辦法,在取得劉景的同意後,他向這些人做出承諾,如果他們能夠助他成功復仇,將會還他們自由。
如此一來,單日磾手中之兵,成功破千,有了復仇的實力。
單日磾持杯而起,慨然說道:「若非劉君當初收留,在下及胞弟、親族十餘人必難倖免。劉君而今又給降兵、贈資貨,令在下得以回衡山報血仇劉君的大恩大德,在下該何以報答?」
單日磾雖然麾下兵力破千,然而光有人可不夠,衣服、兵器、糧食……樣樣不可或缺,單日磾狼狽出逃,「身無分文」,這些自然是由劉景為他買單。
劉景心裡不是沒有猶豫過,問自己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得?甚至到頭來有可能「竹籃打水一場空」、「為他人作嫁衣裳。」
但他轉瞬就驅除了這個念頭,且不論他和單日磾的私人感情,他所了解的單日磾,並不是目光短淺之人,從改名就能看出,其心氣極高,即便復仇成功,也不會甘心縮在衡山當個山大王。
退一萬步講,就算劉景看走眼了,最多不過是損失一些資貨,對他造成不了什麼影響。而若是如他所想,那未來收穫……
劉景出言道:「翁叔,你我相識於微小,有著非同一般的情誼,何必說這樣的話呢?」
單日磾搖頭道:「只收穫,不付出,世間哪有這樣的道理?在下思來想去,唯有一身而已,日後劉君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