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然,催眠大師能取得這麼好成績,跟當時的院線排片率有關。
催眠大師是4月2號點映,2號全國公映,排片率高達八成,00多個院線場次。
不過那是4年的事了。
經過幾年時間發展,電影院數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光是萬達一家,影院數量就從0多家現在的30家,翻了將近一倍。
如果拿到現在來放映,按照全國0%的排片率,那絕對要爆炸!
前提是趙謙能找到好的電影發行公司。
如果是一般的小發行公司,肯定拿不到這麼高排片率。
國內比較知名的大型電影發行公司有中影、華夏、華誼、星美、光線、博納等等。
中影跟華夏是國企背景,工作方式中規中矩,但在院線方面影響力比較大。
華誼光線採用的是發行矩陣的模式,即個城市都有這兩家公司的落地發行經理,在上片的時候,落地發行人員會跟當地影城進行溝通,負責首映跟路演等等工作。
星美、博納是大型的內地民營企業,工作方式跟中影華夏有異曲同工之處,只是沒有發行進口片的發行權利。
可能有人不理解其中關係,簡單地說,就是發行公司就是渠道商,趙謙這個生產商需要把生產出來的商品(影片),交給發行公司(渠道商),拿到院線(商城)去銷售,然後根據票房(銷售額),扣除各個環節費用成本,最後到手才是自己的。
比方說00塊錢票房,需要先扣除5%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跟3.3%的營業稅,院線方面按50%分成。(0年廣電出台的政策,參照國際規定,要求院線分成不得超過50%)
話說20年國內票房總收益為4.2億,這5%的22.5億的專項基金,到底用在了哪裡,
另外發行公司一般占5%-5都有可能,這個得看影片質量,質量好,可能分成會要少一些,想反質量差,分成會要得高。
大型發行公司肯定要價更高,這個關係到排片率問題。
一般來說,00塊票房,製片方最後大概能拿到30塊錢,按比例是30%多點,不超過35%。
所以業界都會說,一部電影,票房至少要是成本的三倍才能保證不賠。
比如總共000萬的製作+宣傳成本,至少要3000萬票房才能回本。
因此很多電影就算上映,要是質量不過關,照樣撲得一塌糊塗。
說了這麼多,其實都是廢話。
在這之前,趙謙得先把電影拍出來,不然想再多也沒卵用!..
張思雅對他這種「領導張張嘴,下面跑斷腿」的行為很不滿也很無奈,但拿他沒辦法。
「行吧,我盡力。這部新迷你劇嗯,報告老闆的投資打算投多少?」
張思雅隨意翻著手中的劇本,感覺他這腦袋不知怎麼長的,哪來那麼多奇思妙想。
別人想要一個好劇本,起碼得花一年半載時間慢慢找慢慢挑,他倒好,隨便寫一個出來,都能讓人眼前一亮。
趙謙直接說:「參考萬萬沒想到吧,繼續走低成本路線。」
不是他不想投多錢,而是都市迷你喜劇不需要高成本,保證作品精良程度足夠就行。
影視劇本,最關是能出爆款金句,比如萬萬沒想到裡面的「當上總經理,出任,迎娶白富美,走向人生巔峰」這種,這樣就不愁沒有市場。
很多製片方挑劇本也是這樣,專門挑能出金句的劇本,才會找人對劇本做評估。
趙謙自然是不擔心劇本問題的。
報告老闆本來的定位就是迷你喜劇,能讓大部分觀眾覺得好看、有意思就行了,至於有人覺得拍得爛、不好看,趙謙覺得都無所謂。
不管什麼產品,肯定有人覺得好,有人覺得不好,如此,動漫如此,遊戲如此,影視作品自然也是如此。
趙謙始終覺得自己的作品是給喜歡的人看的,不喜歡那就說明你不是我的目標受眾,麻煩左拐請往他處不謝。
至於植入廣告會不會被罵這種問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