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尊佛像,彌勒佛的造型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肚佛。
清代閩南地區的德化白瓷佛像很是出名,很多到南洋或者西洋打拼的華人,在當地興建信仰廟宇,都會從內地定做佛像,然後托船隻運送過去。
這種行為在古代很常見,包括海外開闢的天后宮或者是其他的道觀寺廟,很多都是從國內定製好,再運過去開光的。
這尊彌勒佛當真是栩栩如生,笑容憨厚。佛身整體大約高20厘米,佛像脖子上掛著的佛珠都能清晰數出,還有佛像露出的牙齒也是歷歷可數。
佛像內部倒是中空的,淤泥有點多,費了不少功夫清理。估計也就是質地瓷實,加上淤泥填充,才沒有像其他物件那樣碎裂開來吧。
旁邊一尊觀世音菩薩像的底座就碎掉了。
饒是如此,陳正謙也是很高興的,大部分完好就行,只要碎裂部分還在,都還能修補回來。
陳正謙只是將彌勒佛的表面簡單清洗一下,就把這尊佛像收了起來,應該也是個寶貝,於老頭應該會喜歡吧。
至於觀音像,得先把基座部分挖出來,確定碎片完好,才將它也一起放入乾坤袋。
這才剛開始呢,就挖到了這兩個寶貝,陳正謙動力十足,繼續刨土。
後悔的是忘記帶一些專業的工具來了,當時只顧著騰出更大的空間來裝寶貝,全然忘記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。
失策啊!
不過很快陳正謙就將這些懊惱情緒拋在腦後了,因為他又挖到了另外一些東西
鼻煙壺。
什麼是鼻煙壺?
鼻煙壺,簡單來說,就是盛放鼻煙的器具。造型小巧玲瓏,最大也不過是一隻手便能握住,很是便於攜帶。
裡面裝著用碎屑的菸草,配合各類香料烘烤而成的鼻煙,用鼻吸服,從而達到明目提神的效果。
鼻煙是明末清初時候,由外國傳教士傳入中國的,最開始只有南粵一帶人喜歡吸鼻煙。後來到了清朝,鼻煙成為了一種風尚,上至帝王,下至黎明百姓,都喜愛吸食鼻煙。
因此,也就出現了各種精美的鼻煙壺。
鼻煙壺的材質包括瑪瑙、象牙、玉器、瓷器、銅器、琥珀等等,還囊括了青花、五彩、雕刻、內畫等等技法,可謂是百花齊放之勢,在中國文物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。
當時的鼻煙壺,除了實用性以外,還因精美的製作工藝和外觀,成為了送禮饋贈和身份的象徵。
據史料記載,康熙就曾召集大批的工匠,為其製作了不少玻璃材質的鼻煙壺,其中不乏內畫的精品,並且流傳到今天。
現在,鼻煙這種嗜好,雖然已經消失了,但是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,流傳了下來,並且價值非凡。
儘管鼻煙壺只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,但是鼻煙壺卻以其小巧精緻的外表,和易於把玩的特徵,成為了中西方收藏界的重要收藏對象,也是中國近代收藏的重要項目之一。
總之一句話,鼻煙壺值錢就是了。
陳正謙手上的這個鼻煙壺,是白瓷質地的。
將外面的淤泥清理乾淨之後,露出裡面溫潤潔白的瓶身,整體完好無破碎,仿佛時光從來沒有在它身上起到作用。
這個鼻煙壺,採用的是浮雕技術,小巧的瓶身上,雕刻的是雙龍戲珠的圖案,栩栩如生,可見當時雕刻工藝的精湛。
算上瓶塞,整體也不過7、8厘米,堪堪比得上陳正謙的中指長度。但是就是這麼個小玩意兒,放到市場上,估計價值也不會低吧。
另外還有個青花的鼻煙壺,不過和之前那個相比,
這個是扁形的瓶身,正面是一條騰雲駕霧的五爪青龍,背面則是一片空白。
說實話,這個給陳正謙的感覺就一般了,估計價值要低不少。
陳正謙草草衝掉兩個鼻煙壺上的海泥,將它們收入乾坤袋。
這東西估計不是運往海外的商品,應該是船上某位大人物的用具吧,因為鼻煙壺的數量不多,另外有個碎了的,陳正謙就不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