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德川家康視為黃雀的「大明關白」高務實此時並沒有真的一門心思盯著日本「窺視」。當然,這不是因為他把這件事忘了,而是當前他還有更加緊迫的事情要辦。
朝鮮內附。
釜山之戰結束之後,明軍又花了將近半個月時間在釜山、蔚山、梁山等地打掃戰場。一來,雖然此時朝鮮天氣陰冷,但疫病這種東西從來不容放鬆,數萬具屍體必須妥善清理,不怕一萬就怕萬一。
二來,明軍上下也是被高務實的要求所迫,各級將官士卒都被打發去研究各處倭城。
按照高務實的話來說,就是吃一塹長一智。這次作戰既然在倭城的攻堅戰上吃了大虧,那就一定要研究出它們的破綻來,並且總結經驗教訓,報告給皇家軍事學院匯編成教材,以免將來有朝一日重蹈覆轍。
關於這個皇家軍事學院,全稱自然是「大明皇家軍事學院」。首任院長為戚繼光,而高務實則為終身榮譽院長,先後兩任兵部尚書周詠、宋應昌則均在大司馬任內兼任皇家軍事學院的「宣政」一職。
宣政,這是個新設的職務,由高務實堅持設立。其一開始被很多人認為「大抵類似監軍」,但在高務實的構想當中,「宣政」其實就是政委。
不過,軍事學院宣政一職由於被高務實要求必須由兵部尚書兼任,而兵部尚書公務繁忙,實際上很難常去軍事學院處事,因此高務實又規定,兵部四侍郎之一的戎政侍郎將來都要例行兼任「副宣政」一職,實際主管「宣政」事務。
宣政既然實際上就是政委,高務實在堅持設立這一職務之前當然要想好如何說服皇帝、說服朝廷。
後世有人說,政委無非就是古代的監軍,高務實提出設立宣政的時候,大家也都認為無非就是監軍,何必要新搞一個名目?
高務實當時明確反對了這一說法,因為他前世作為黨的基層幹部,一貫堅信的原則就是,軍隊會有政委的存在,恰恰是文明進化的結果。
在古代,一支軍隊完全由將軍當家做主,所謂的「將在外,軍令有所不受」就完美證明了這一點。
於是,便發生過「點檢作天子」之類的事,尤其是在三國、五代十國等軍閥割據時期,只有掌握軍事力量的人,才是真正的統治者,所謂的天子、皇帝不過是傀儡人物屢見不鮮。
如果不看國內,把目光放在國外,比如日本也是明證。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之後,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便由天皇變成了幕府將軍的。道理很簡單,幕府將軍在源平之戰後,成為了公認的「武家棟樑」,只有他能號召天下武家,故而他才是掌握天下兵權之人。
中國歷史上總搞出文武偏廢的情況,大抵是建國之初武貴文賤,承平日久便慢慢變成文貴武賤。原因就在於,除了開國之初的一兩代馬上皇帝能夠直接、有效的控制軍隊之外,後來的深宮皇帝壓根保證不了軍隊的實際控制權,自然只好藉助文官的力量來防止武將做大。
這一點近乎無解。當然,漢、唐兩代基本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,於是就走到了反面,均是亡於軍閥割據,最終熬鷹一樣熬出一個最大的軍閥,重新統一天下。
其實這也不難理解:把一支隊伍分配給你,這個隊伍跟你經年累月的打仗,日積月累下來,你覺得你的士兵是跟你比較親,還是跟皇帝老子比較親?
事實上在古代,大多數士兵和將軍都跟軍隊的實際掌控者關係更好,所謂的「兵符」某種程度上只不過是個笑話。
用司馬家篡曹之前的話來說就是,只要把軍隊從上到下全都安插成為我的親信來指揮,那這個軍隊哪怕名義上是你的,可只要老子一聲令下,那就全都得聽老子的!
所以,古代對軍隊都會儘量地安插監軍的職責,恰巧的是,在唐代以後很多監軍都是宮人、太監之類的宦官,為什麼呢?因為宦官是跟皇帝老子最親近的一批人,皇帝既然打算給軍隊安插監軍,那必然得安插對自己「忠貞不二」的人啊!
於是,宦官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。雖然宦官的名聲不太好,甚至太不好,但理論上而言,他們對皇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