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稅也得依靠士紳了。」
「原來如此。」周赫煊豁然開朗。
費孝通又說:「其實『一條鞭法』也非張居正首創,而是因為地方稅收太過雜亂,由南方各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自發進行調整,張居正把這種賦稅調整辦法總結為全國性的制度。由此可見,當時許多有能力的地方官員,還是想要收回基層管理權力。張居正的改革並非無人支持,只不過他的改革手段太過激進,引起了官員和士紳的集體反彈。」
「多謝指教,我準備對《萬曆十五年》進行修改,再過幾個月就出修訂版。」周赫煊說道。
費孝通沒想到周赫煊如此虛心接受異見,他連忙說:「不必修改。周先生的原作並未有大的錯誤,只是有少許疏漏而已。」
「能改則改,你說的是一個大問題。」周赫煊已經把黃仁宇的原版改了很多,結果還是被歷史學家指出不足。
張其昀讚嘆道:「周先生不愧為大師,治學態度之嚴謹,足為我等楷模。」
張其昀乃是中國「人文地理學」、「歷史地理學」的開山鼻祖,師從哲學大師劉伯明、地理大師竺可楨、史學大師柳詒徵,因此他在哲學和史學方面也有頗高造詣,且精通藏學、滿學、蒙古學等少數民族學。
周維烈讀高中時的地理教科書,就是張其昀主編的。他還跟戴運軌一起主編了高中物理教科書,跟林語堂一起主編了高中英語教科書。這三本教科書,抗戰期間被中國的大部分高中所採用。
1949年初,常凱申不知何去何從,向張其昀問策。
張其昀猶豫多時,終於說了一句話:「上上策是退守台灣!」
常凱申心頭一驚,立即把張其昀叫到密室里詳談。
在此之前,常凱申有三個選擇,即退往西南、海南或台灣。而國黨的大部分官僚和將領,都傾向於退守西南,最終底線也是盤踞四川,固守山川之利而靜待良機。
其實這很好理解,日寇那麼強悍都無法攻入四川,共黨自然也不可能做到。國民政府的官員們就是如此想法,大不了以後統治「巴蜀國」。
唯獨張其昀力勸常凱申退守台灣,並詳細分析了各種選擇的後果,常凱申當場就被張其昀給說服了。
正因建言有功,在老蔣南撤台灣以後,張其昀一路飛黃騰達,歷任台當局的國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、國黨中宣部長、教育部長等職。而在此之前,張其昀只不過是國民政府的教育部特聘教授而已。
如果沒有張其昀出謀劃策,老蔣很可能盤踞在四川割據抵抗,就不存在什麼兩岸問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