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崑崙只是家小公司而已,也能入康先生法眼?」
康劍飛直白地說道:「我只是想要《火燒圓明園》和《垂簾聽政》的版權而已,賣不賣就看李導的意思。」
新崑崙除了幾部電影的版權外,其他一無所有,以前想賣都沒人買。但真要讓李翰祥賣掉,他又有些捨不得,畢竟這是他幾年前想要東山再起而創的公司。
李翰祥搖頭苦笑道:「既然康先生你看得上,那我還有什麼好說的,賣就賣吧。」
「那就這麼說定了,具體的價錢,等李導回了香港,會有專人跟你談。」康劍飛說著收拾起自己撿漏弄來的罈罈罐罐。
……
京城機場。
鞏莉依依不捨地問道:「你什麼時候還會回來?」
「放心吧,等不了多久的,」康劍飛拍拍鞏莉的手背,「我跟中戲的李校長聯繫過,他說你的表演考試成績是第二名,只要高考文化課差得不是太多,肯定能夠錄取的,到時候我就去中戲找你。」
「嗯,謝謝你。」鞏莉感激地說道,她對自己的文化課考試完全沒有信心。
在鞏莉的揮手道別當中,康劍飛登上了回港的飛機,而此時《變形記》在內地和香港都引起了熱議。
可以說,不管是從投資還是內容的角度,《變形記》都屬於前所未有的電視節目。
自從中英談判結束,確定香港在97年即將回歸後,港人對於大陸是又好奇有恐懼。鳳凰台雖然不時有節目介紹內地,但都是從大角度去看的,還沒有非常細緻入微的縮小到具體的家庭。
《變形記》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,可以讓香港觀眾近距離的了解內地普通百姓的情況。
《變形記》第一集播出以後,這檔節目立即引起熱議,就連無線台的談話節目都以其做話題。
香港對此的觀點分為好幾種,一種是嘲笑大陸的貧窮,認為香港回歸後,港人的財富將會被貧窮的內地給拖垮;二種是認為大陸人也有好的,片中的那些大陸人就很質樸善良,不像電影裡那樣個個是省港旗兵;還有就是讚美大陸人勤奮努力、或者諷刺大陸人沒見識等等。
這是香港觀眾對大陸人的觀點,也有部分媒體將視角集中在片中的香港蠱惑少年身上,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不學無術,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,年輕人的教育狀況非常堪憂。
反正《變形記》就是火了,康劍飛回港之後的第三天,《變形記》播出第二集,收視率達到了恐怖的57%——比第一集整整提升28個百分點。
第二集播出後,《變形記》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社會話題,總得來說香港人對此的觀點分成褒、貶、中立和醬油四種。
左派報紙《文匯報》這樣評論該節目:「《變形記》加強了大陸與香港的民間聯繫,增進了兩地百姓的互相認識。從片中可以看出,內地雖然經濟落後,但不是反動媒體宣傳的那樣是人間煉獄,也不會隨時搞階級鬥爭死人。人們用勞動創造財富,
勤勞樸實而充滿希望……節目當中,香港的不良少年,在內地勞動群眾的感化下,一點一點地變得懂事起來,而內地的貧困少年,也在香港開了眼界,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……大陸人與香港人都是中國同胞,同胞兄弟就應該互相幫助,而不是互相猜疑排斥……」
右派報紙的評價則完全相反:「鳳凰電視台製作《變形記》這檔節目,著實用心險惡,片中兩個少年的挑選就暴露其目的。很明顯,節目的策劃者選了個優秀的農村少年,用勤奮、樸實這些東西來掩飾內地人的貧窮、無知、自私、貪婪,而用一個古惑仔來代表香港的新一代,肆意抹黑香港人的形象……古惑仔少年在內地的轉變,其實就是暗喻著香港雖然有錢,但道德和品質有問題,需要大陸來糾正,說得更直白一點,gcd想要收回香港後,在香港來一次大改造,就像當初的wg運動一樣……」
至於像《明報》等中立性質的報紙,則是完全拋開意識形態,從人性與青少年成長地角度來評價《變形記》。
一直到《變形記》第三集,也就是第一個故事的大結局播完,收視率已經漲到了65%